3月28日,中国民族学范式研究新动向学术活动于我院举办。本次活动汇集国内民族学、丝绸文化、时尚设计等领域专家学者,中国民族学学会法人代表兼副会长、博士生导师张继焦,国际丝绸联盟原秘书长费建明,中国丝绸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郑海玲,服装学院党委书记吴跃峰,中国民族学学会民族服饰研究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服装学院副院长须秋洁,中国民族学学会民族服饰研究分会常务副会长夏帆,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来思渊,科艺设计学院副院长陈建君,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海兵,图书馆数据库技术中心主任黄志强出席活动。

吴跃峰对本次参会的嘉宾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全面介绍了学院发展历程与使命担当。他指出,服装学院自建院以来始终秉持“传承民族文脉,创新时尚话语”的双重使命,学院将以此次学术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民族服饰研究从“文化符号”向“共同体精神载体”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时尚学科力量。

张继焦以《中国式“国家—民族”VS西方式“民族—国家”》为题,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系统阐释中国民族理论研究新范式及新古典“结构-功能论”的建构脉络。他表示,民族服饰在内的文化研究,应深入挖掘其背后承载的“共同记忆”与“共享价值”,聚焦于如何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让民族服饰研究成为促进情感联结的纽带,为国家凝聚力和长远发展提供支撑。

须秋洁介绍服装学院的基本概况与中国民族学学会民族服饰研究分会的工作进展。学院与研究分会通过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藏羌彝走廊民族服饰文化与时尚产业融合发展”论坛、非遗传承人与企业合作研发、浙川协作帮扶、“东方云裳”巴黎时装展演等实践,深化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与国际传播,助力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夏帆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丝绸文化体系构建研究课题,汇报阶段性成果。他强调,丝绸既是技术传播载体也是文化认同符号,通过考古遗存、多民族共享性研究及传播路线重构,揭示其如何支撑“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根基。研究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的丝绸文化三大理论体系,从技术社会文化模型、非遗活态传承等视角重塑理论框架,并强调史料整理需打破传统分类,整合多语种文献与跨学科证据以形成开放性系统。
服装学院教师代表姚琛、陈敬玉、李欣华、胡扬、杨明以及学院研究生代表等参加本次学术活动。

会前,调研组赴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万事利丝绸艺术馆、李加林织锦艺术馆考察。
在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中,重点了解中国近代蚕桑丝绸教育发展史及纺织科技创新成果,并就丝绸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产学研资源整合等议题进行交流。
第二站为万事利科创中心丝绸艺术馆,集团公司副总滕俊凯系统介绍了企业从传统丝绸作坊到现代化产业集团的发展历程,着重介绍“文化+科技”双轮驱动战略,体现了传统工艺与尖端科技的深度融合。调研组观摩了企业自主研发的AI纹样设计系统、航天级阻燃丝绸面料、可降解丝蛋白医用材料等跨界创新成果。
第三站李加林织锦艺术馆,李加林教授亲自为调研组讲解织锦艺术的核心特色与创作理念。他以馆藏织锦画为例,解析数码提花技术如何通过经纬交织实现3500种色彩层次的艺术表达,突破传统织锦的色域限制,详细介绍了传统织锦技艺的当代转化路径。




本次活动通过理论研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深化了“国家—民族”理论在文化领域的实践路径探索。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作为中国民族学学会民族服饰研究分会秘书处单位,将持续推动学术成果向教育实践、产业创新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国家文化战略贡献高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