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院要闻

新锐设计师创新创意联合展演与文化交流活动(三)数智时尚与创新创业论坛——崔荣荣:时尚产业与数智设计
内容来源: 点击量: 发布日期:2023-11-27 13:50:11

11月16日下午2点,新锐设计师创新创意联合展演与文化交流活动之数智时尚与创新创业论坛,在临平校区三号楼827会议室圆满举行,与各行业专家共同探讨数智时代时尚发展的新路径。

7267F

论坛由服装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委书记熊杰主持。

49BD9

服装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崔荣荣发表《数智时尚与创新创业论坛》主题演讲。演讲分为三个部分:

112A4

一、我国时尚行业发展需求

(一)顺应国家文化发展需求,把握战略机遇期。二十大以来,国家一直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民族复兴的战略着眼点。

(二)注重大数据下的科技发展。从宏观国际视野看,为融入全球产业链,数字化技术是很好的基础手段。从微观实践上说,“一带一路”倡议以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为支撑,以国有品牌、自由品牌作为走出去的载体,培育时尚产业集群,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关于时尚行业的发展思考。中国时尚市场不缺产品,缺的是“品牌”;不缺质与量,缺的是“时尚设计平台”;无论品牌还是平台,支撑的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内核。在时尚行业中,就是要打造具有中华文化特质的时尚流行产品,助推行业走向国际市场。

二、时尚产业数字化的背景和趋势

“十四五”提出培养“互联网+”生态系统,推进线上线下信息业态快速发展,推动生态式、平台式发展战略,这是众多服装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模式。

  1. 传统零售与互联网营销从相互消耗到相互融合,形成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新零售“线上平台+线下体验+现代物流”,它是客户为王,数据为尊、开放为纲、颠覆创新的时代。

  2. 时尚设计不仅是设计产品本身,源头策划时要考虑核心买点及故事性的延展,尤为重要的是“优术”,即从大数据去挖掘规律、社会需求、消费者情感诉求,让数字化技术全方位介入设计与生产管理全链条。

三、数智时尚创意设计

数字时尚如何融入纺织时尚产业,我们能做些什么?

智能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时尚产业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环境。未来的消费、生态健康层次化、社会需求多元化、生活方式个性化、精神追求艺术化。生活方式转变驱动时尚产业向数智和智能化的三个变革:由中心控制向分散控制转变由趋同向个性转变由市场转向客户转变。我们能做什么呢?

现在有大量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5G、虚拟现实、云计算等等,为时尚产业由制造向智造进行转变提供支撑。服装领域的数字系统也正在快速发展,能够为时尚产业全产业链进行服务。制造资源的数字化、生产管理数字化、运行管理数字化和质量管控数字化,这四个过程有的企业已经做到无缝对接。

5AAAE

服装数字系统3D制衣界面

如何让数字与文化创意、内容生产紧密结合,各个产业跨界互联,在改造传统功能的同时焕发新功能,赋能未来设计,已经成为我们纺织时尚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

时尚设计生产过程中,一般是在流行预测、技术工艺、企业管理、客户信息等依靠ERP、OA系统,构建六个智能平台来进行生产管理数字化。常规时尚调研、系列人群定位、竞品甄选分析、图案设计、面辅料确定等都可以运用AI技术。沟通打样环节,可利用3D软件虚拟仿真实验的平台,进行数字样衣设计制作。但如何解决伦理问题,如何体现设计师的个性创意,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为此,团队开发了AI图形设计软件,以探讨未来发展过程。

3FCF0

AIGC服装设计

5B405

6EB57

4264E

服装学院2023毕业秀

关于增强现实的设计,以我院2023年毕业秀为例,讲解了时尚秀场中数字人与真人模特结合展示的技术应用。此外还有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3D数字面料模拟技术、智能转换与风格识别等能够为时尚产业赋能的数字化技术。

四、总结:数智时尚呈现的特征。

(一)多元融通性。数字时尚已经定义为数字世界的交叉学科,融入设计学、仿真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多元表达。

(二)时尚的民主化。数字模特、智能可穿戴已经融入生活多个方面,公平、正义、伦理的前沿概念将会被改变。

(三)时尚生态化。元宇宙的兴起伴随数字时尚非物质性,虚拟服装设计、虚拟样衣、虚拟生产管理、虚拟走秀、虚拟展厅层出不穷,一定程度上采用数字化的全产业链,对我们整个时尚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绿色和生态的,未来在这个方面的运作更具有可操作性,价值和意义也将会更高。

(四)数智共生性。数字与人工智能具有共生共融的特征。


崔荣荣《数智时尚与创新创业论坛》的主题演讲,立足从国际视野和微观实践,讲授了如何将时尚设计与数字化手段结合,推动我国时尚产业由“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并以教学实践为例,分享了数字化技术在图像交互设计与生成、时尚呈现与新场景等方面的应用方式,令人受益匪浅。

4A3C1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康泰路8号 邮编:311199    Copyright © 2010 - 2016 fzxy.zst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